
她多年來追隨孫中山,自1891年起相隨十餘年,足跡遍及日本、新馬一帶,是孫中山倡導革命期的親密伴侶。在日本和南洋從事革命活動時,她一直追隨左右。她常常替革命同志洗衣做飯,傳遞革命密函,甚至從事運送軍火等危險的地下工作。在日本流亡期間她做孫中山的聯絡員,掩護革命同志。
宮崎寅藏的夫人宮崎褪子在《我對辛亥革命的回憶》裏,有一段描寫陳夫人,她說宮崎民藏睜大眼睛回敘昨天晚上的事,邊稱讚那位中國革命婦人,邊鼓勵我說:“在照顧孫先生日常生活的那位中國婦女同志,真是個女傑。她那用長筷子,張著很大的眼睛,像男人在吃飯的樣子,革命家的女性只有這樣才能擔當大事。你看她聲音之大。你應該向她看齊才對。”
1914年,陳粹芬去檳城,與陸文輝合股開設橡膠園, 在那裏,她一直被尊稱為“孫夫人”或“孫太太”, 但陳粹芬淡泊名利,從不提自己的身世,生活也很儉樸。
新加坡晚晴園的孫中山,黃興,胡漢民,汪精衛,陳翠芬等蠟像:

最近我才知道它的墓主人,是以前新山義興公司(洪門一個支會)的首領。孫中山在新加坡的住宿晚晴園(現為孫中山南洋紀念館),原本是他的住宿, 這一事件幾乎沒有記錄。
孫中山曾8次到新加坡,5次上檳城,因此,新山是他北上必經之地,那時還沒有長堤,他應該是乘搭渡輪來到新山。
2006年, 我的一檳城網友,她聯合製作電影<夜。明>, 原名叫<檳城黃花>, 以南洋的峇峇娘惹背景, 從一個截然不同的角度表現孫中山人生片段,描述他人性的一面,對革命的低潮和艱難,害怕自己無法堅持,又描述孫中山和陳粹芬之間的感情。
峇峇娘惹 (Baba Nyonya) 是十五世紀在南洋,海峽殖民地所衍生的獨特文化。峇峇娘惹據說始於鄭和低達馬六甲皇朝後,保送中國公主漢麗寶下嫁給馬六甲蘇丹,隨之跟著抵達南洋的商人和隨從與當地馬來土族通婚的後代。他們既保留了一定程度的祖傳文化,同時也接受了一些馬來土族的習俗。在英殖時代,他們多是富甲的商人,也受到了英國高官的器重,所以他們也融入了英式的生活習慣。
這一次回來,我們也到了檳城的峇峇娘惹博物館,是拍電影<夜。明>現場: Peranakan Museum
我的網友給我提供一些現場圖片, 來自檳城的Winston的工作照: Hiden History in the Movie <夜。明>







請看電影預告: <夜。明>

陳粹芬說了如下一段話:我跟孫中山反清建立了中華民國,我救國救民的志願已達,我視富貴如浮雲;中山自倫敦蒙難後,全世界的華僑視他為人民救星;當了總統之後,貴為元首,崇拜者眾;自古共患難易,共富貴難。我自知出身貧苦,知識有限,自願分離,並不是中山棄我,中山待我不薄,也不負我。外界人言,是不解我。……中山娶了宋夫人之後,有了賢內助,諸事尚順利,應為他們祝福。
想看更多,請到中國網站: 南洋的故事, 但這是很長的貼子。有趣的是看中國大陸,如何接受網上發布孫中山訊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