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to see larger pictures. 點擊看較大圖片. Topics list is at bottom of page.

Jul 21, 2013

甄嬛的“嬛”,應該讀什麼音?

雖然只隨意看了幾集“后宮·甄嬛傳”電視劇, 我更感興趣的是近來“嬛”字讀音的爭議, 雖然是娛樂界的事件, 但也是古漢語的一個有趣問題。 下面我希望能用古音字的演變, 來澂清這懸著的爭議, 也許給娛樂加一點學術趣味吧。

這原因是有報導說“甄嬛”被幾億人念錯了。 根據《咬文嚼字》總編, “甄嬛”的“嬛”字在這部電視劇裡, 應該讀為xuan"宣", 而不是huan2"環"。 還曾考慮過要把“幾億人念錯的字", 列為“2012年十大語文差錯”年度代表。 本來碰到人名中的多音字, 當然要遵從取名者的初衷。

現代漢語詞典裡的“嬛”, 通常有三個讀音: xuan"宣", huan2"環", qiong2"瓊", 《咬文嚼字》根據劇中皇帝讚美甄嬛: "你果然當得起這個名字!" 引用了司馬相如《上林賦》的“柔橈嬛嬛, 嫵媚姌嫋。" 認為只有xuan釋義為輕柔美麗, 所以“嬛”應讀為xuan。

事實上《上林賦》原來所用的字是“嬽”, 大陸簡體字系統打不出此字的。

上述的《上林賦》記錄於三處, 其中的“嬛嬛”, 西漢《史記》作“嬛嬛”, 東漢《漢書》作“嬽嬽”, 南朝《文選》作“嫚嫚”。 只有《漢書》所記“嬽嬽”一詞, 才是《上林賦》原來所用的本字。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上林賦。柔嬈嬽嬽。郭樸曰: 皆骨體耎弱長豔皃也。 今文選譌作嫚嫚。 漢書不誤。 史記作嬛嬛, 則是別本。 按今人所用娟字當卽此。" 照段玉裁說, “嫚嫚”是誤用, 而“嬛嬛”是假借字, 而“嬽”字就是清代的“娟”字。

還有一“嬛”字在前面的《上林賦》前一句, 即是"靚莊刻飭,便嬛綽約。" 其實裡面的"便嬛"就是比較常見的"便娟"。 《楚辭•大招》: “豐肉微骨,體便娟只。” 《楚辭•遠遊》: “雌蜺便娟以增擾兮。” 西漢東方朔《七谏•初放》: “便娟之情竹兮。” 宋代洪興祖注: 《爾雅疏》引“雌蜺<女便>嬛以曾橈兮, 嬛與娟同。" 東漢王逸注: “便娟, 好貌也。” 西晋郭璞注: “便嬛, 輕利也。

由上可見《上林賦》中的三個“嬛”就是“娟”的假借字, 古代假借字只需要讀音上相近, 並不要求完全相同, 按其本字音來讀。 唐代《漢書敘例》: “嬽, 音於圓反"。 東晉徐廣曰: "嬛, 音娟"。 而“娟”的聲符“肙”, 音於緣切。

所以這"嬽,嬛,娟"三個字在古代同音, 今音歸yuan"淵"。 “娟”字後來語音演變, 今讀juan"捐"。 “嬽”字後來不用, 只出現在古文中。

魏晉之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上古音發生變化。 西晋郭璞注《史記》: "便嬛, 輕麗也。嬛, 音翾。" 翾音就是現代詞典裡的xuan"宣"音。

“嬛”還有一個古讀音, 源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 “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根據馬瑞辰《通釋》:“作煢煢者三家詩,作嬛嬛者《毛詩》也。”, 所以“嬛嬛”古通“茕茕”, 音渠營切, 今歸qiong2"瓊"音, 與“嬛”的聲符“睘”同音。

電視劇裡的huan2"環"音是明清時的音, 用在“嫏嬛”一詞,意是天帝藏書處, 也用於古女子人名。

以上"嬛"的今古讀音, 遵從取名者的意願, 都可以用在人名上, 但因為“后宮·甄嬛傳”劇中用了《上林賦》的“柔橈嬛嬛”, 甄嬛的“嬛”應讀為"淵", 釋義為“娟”。 這僅是學術觀點, 從娛樂觀點, 讀什麼都可。

吳偉榮 2013 夏

後記: Only 辭海 has this "yuan" 讀音. Beyond my original thinking, I did spend a lot of time on this 古文, 訓詁 stuff. In old time without internet, it was very tough for the old scholars.

May 20, 2013

孔子姓孔嗎?

師大校園的孔子銅像
在古代,女子稱姓,男子不稱姓, 所以男子的名字, 沒有包含他的姓。 孔子的名字叫孔丘, 他的父親叫叔梁紇, 沒有他們的姓在名字裡面。 原來孔並不是孔子本人的姓,而是他的氏。 古人的姓與氏是分開的,男子不稱姓,而稱氏。 孔子自稱是殷人,他的祖先屬於殷遺民, 而商是子姓,孔子本人自然也姓子。 孔子的孔,最初是氏,漢代以後,姓氏不加區分,統稱為姓。

那麼孔氏又是從哪裡來的呢?原來孔子先祖本是宋國公室成員,傳到孔父嘉時,五世親盡,不為公族,因此以後以孔為氏。《孔子家語‧本姓解》: "孔子之先,宋之後也.....生孔父嘉。五世親盡,別為公族。故後以孔為氏焉。" 事實上, 孔父嘉名嘉字孔, 古人名字皆先字後名, 所以他的後嗣以他的字為氏。

那麼孔子的名字又是從哪裡來的呢? 孔子父親叔梁紇, 與元配連生9個女兒,他望子心切,於是續娶一妾,得一子名孟皮, 卻腳有殘疾。在72歲時再娶18歲的顏徵在,生孔子,徵在曾在尼丘山求拜,故取名丘,字仲尼。 “伯仲叔季”四字排行, "仲"是老二, "孟"是庶生老大。

《孔子家語‧本姓解》: "顏氏有三女,其小曰徵在,顏父問三女曰:「.....三子孰能為之妻?」二女莫對,徵在進曰:「從父所制,將何問焉。」父曰:「即爾能矣。」遂以妻之。" 就像小說故事。

但根據《史記·孔子世家》: "孔子生魯昌平鄉陬邑.其先宋人也..... 紇與顏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禱於尼丘得孔子。" 這裡「野合」是什麼意思? 符合不符合上述故事的情節呢?

這裡「野合」的意思,根據傳統的解釋, 信不信由你, 主要有三種:
1. 中國古代禮儀認為結婚生育的合適年齡, 男性應該在16至64歲之間, 女性應該在14歲至49歲之間。 凡是在這個範圍之外的都是不合禮儀的,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迎娶顏徵在時已72歲, 故稱之為「野合」。
2. 有說顏徵在屬賤民階級,叔梁紇卻是士大夫,迎娶於禮不合,故稱「野合」。
3. 亦有指司馬遷只是說叔梁紇和顏徵在野外交合(這是一種古代習俗),故稱之「野合」。

吳偉榮 2013 春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