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代漢語詞典裡的“嬛”, 通常有三個讀音: xuan"宣", huan2"環", qiong2"瓊", 《咬文嚼字》根據劇中皇帝讚美甄嬛: "你果然當得起這個名字!" 引用了司馬相如《上林賦》的“柔橈嬛嬛, 嫵媚姌嫋。" 認為只有xuan釋義為輕柔美麗, 所以“嬛”應讀為xuan。
事實上《上林賦》原來所用的字是“嬽”, 大陸簡體字系統打不出此字的。
上述的《上林賦》記錄於三處, 其中的“嬛嬛”, 西漢《史記》作“嬛嬛”, 東漢《漢書》作“嬽嬽”, 南朝《文選》作“嫚嫚”。 只有《漢書》所記“嬽嬽”一詞, 才是《上林賦》原來所用的本字。
清代段玉裁《說文解字注》: “上林賦。柔嬈嬽嬽。郭樸曰: 皆骨體耎弱長豔皃也。 今文選譌作嫚嫚。 漢書不誤。 史記作嬛嬛, 則是別本。 按今人所用娟字當卽此。" 照段玉裁說, “嫚嫚”是誤用, 而“嬛嬛”是假借字, 而“嬽”字就是清代的“娟”字。
還有一“嬛”字在前面的《上林賦》前一句, 即是"靚莊刻飭,便嬛綽約。" 其實裡面的"便嬛"就是比較常見的"便娟"。 《楚辭•大招》: “豐肉微骨,體便娟只。” 《楚辭•遠遊》: “雌蜺便娟以增擾兮。” 西漢東方朔《七谏•初放》: “便娟之情竹兮。” 宋代洪興祖注: 《爾雅疏》引“雌蜺<女便>嬛以曾橈兮, 嬛與娟同。" 東漢王逸注: “便娟, 好貌也。” 西晋郭璞注: “便嬛, 輕利也。”
由上可見《上林賦》中的三個“嬛”就是“娟”的假借字, 古代假借字只需要讀音上相近, 並不要求完全相同, 按其本字音來讀。 唐代《漢書敘例》: “嬽, 音於圓反"。 東晉徐廣曰: "嬛, 音娟"。 而“娟”的聲符“肙”, 音於緣切。
所以這"嬽,嬛,娟"三個字在古代同音, 今音歸yuan"淵"。 “娟”字後來語音演變, 今讀juan"捐"。 “嬽”字後來不用, 只出現在古文中。
魏晉之後北方民族入主中原, 上古音發生變化。 西晋郭璞注《史記》: "便嬛, 輕麗也。嬛, 音翾。" 翾音就是現代詞典裡的xuan"宣"音。
“嬛”還有一個古讀音, 源自《詩經•周頌•閔予小子》: “遭家不造,嬛嬛在疚。” 根據馬瑞辰《通釋》:“作煢煢者三家詩,作嬛嬛者《毛詩》也。”, 所以“嬛嬛”古通“茕茕”, 音渠營切, 今歸qiong2"瓊"音, 與“嬛”的聲符“睘”同音。
電視劇裡的huan2"環"音是明清時的音, 用在“嫏嬛”一詞,意是天帝藏書處, 也用於古女子人名。
以上"嬛"的今古讀音, 遵從取名者的意願, 都可以用在人名上, 但因為“后宮·甄嬛傳”劇中用了《上林賦》的“柔橈嬛嬛”, 甄嬛的“嬛”應讀為"淵", 釋義為“娟”。 這僅是學術觀點, 從娛樂觀點, 讀什麼都可。
吳偉榮 2013 夏
後記: Only 辭海 has this "yuan" 讀音. Beyond my original thinking, I did spend a lot of time on this 古文, 訓詁 stuff. In old time without internet, it was very tough for the old schola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