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ick to see larger pictures. 點擊看較大圖片. Topics list is at bottom of page.

Feb 2, 2017

China音譯自秦朝的“秦”字嗎?

中國的稱呼, 外國人基本上翻譯China, 也有Chine、Cina、Sina、Kina、Tsina、Xina等等。 這些詞多被認為, 最初源自印度梵文的Cina。 英語因為歷史語音發生變化的緣故, 開音節的i音讀成ai音,造成Chi的讀法。 一些歐語因為對字母組合ch的發音讀成k音,所以將中國寫為Kina。 這些詞都是Cina變音的同源詞, 通常都認為譯自秦朝的“秦”字。

印度古代兩大著名梵文史詩, 摩訶婆羅多(Mahabharata)和羅摩衍那(Ramayana), 著名文獻摩奴法論(Manusmriti), 就稱中國為Cina了。 後來漢譯佛經譯之為“脂那、支那、至那”。 摩訶婆羅多開始流傳於公元前九、八世紀之間, 羅摩衍那於公元前五、四世紀之間, 摩奴法論也許更早, 時間上都早於秦朝(前221 - 前207年)或者秦始皇(前259 - 前210年)很多, 與音譯自秦字說法有抵觸。

秦始皇雖然統一中國, 成立了強大帝國,可是秦朝過於短暫, 對外影響力不大。而在此之前,作為周朝諸侯之秦國(前770年 - 前221年), 建立遠晚於晉國(前11世紀 - 前376年),在全國和對胡狄的影響力遠遜於晉國及三晉(魏: 前403年 - 前225年)。 最初印度及西方人,是通過中亞從北方草原的胡狄、匈奴處得知中國的。 草原民族南下最初碰到的, 應是分封於北邊的晉國。

而秦國一向被中原認為西戎之國,一直到它東進參與中原爭霸, 它的影響力主要對西戎。 近來發現的《雲夢睡虎地秦簡》顯示, 強大後的秦國自認為中國,其周圍臣屬小邦則稱為夏。 漢朝之後以「大秦」一詞代表羅馬(西方國家), 這個習慣直到16世紀末仍然存在。

根據19世紀Henry Yule的"Cathay And The Way Thither"一書, 討論西方中世紀以前對中國的認識, 雖說Cina的起源與“秦”有關,也可能與某類似稱號的國家有關,其中即有晉。 上面Cathay是中世紀西方國家對中國的稱號, 是契丹的音譯。

西方對中國最早的稱謂, 據說為公元前五世紀希臘人Ctesias記述的Seres, 是與"絲"有關的音譯。 世紀初, 希臘學者Ptolemy把中國稱之為 Sinae和Thinae, 就是從海路來自印度的Cina的音譯。 緬文古稱中國為Cin'或Cina, 緬人歷史上是從西藏高原東部南下, 它的語言屬於漢藏語系藏緬語族。

最大的疑點, 上面引用的外國語, 如果譯自“秦”字, 全都譯作清音, 無一作濁音。但“秦”字的古音是Dzin,一直念濁音,直至近代才變清音Qin2。 粵語念Ceon4, 仍是濁音。 這些外國語大都不缺濁母,為什麼卻全都譯作清音,無一作濁音呢?

晉北地區一向為胡狄集中地,他們更熟悉其南之“晉”, 並以之稱中國,這跟後來以“契丹”轉稱中國一樣, 都是由北方草原民族先稱呼的。“晉”字的古音是 Tsin, 合乎清音的翻譯。現在普通話念Jin4, 粵語念Zeon3, 都是清音。 後來的五胡亂華正是在晉朝(265年-420年)

吳偉榮 2013春末 - revived 2017冬末

4 comments:

Hung-ping said...

各位校友:
因深居簡出,迄無意願參加校友聚會,特此致歉!今見吳文,略為囉嗦幾句。秦的台語發音正是晉,或可佐證台灣獨特之處。 玆錄拙著「藍園綠指撫紅塵」(千篇文)中第百十篇「真金不怕火,也請替台灣人尋根」(12/3/99) 如下,以抒淺見。
大約六萬年前,東亞人從非洲遷移過來之說,既然已成定論,中國人的一些傳統認知顯然遭到了挑戰,包括台灣人是否中國人的懸案。最初定居在東南亞的人們,除了一部分北上中國之外,應該也有不少的部分東移台灣。據連橫的估計,十九世紀初,台灣人口大約兩百萬,而福建為三百五十萬。當初康熙佔台時,漢人才五萬人。由於清廷的禁令,偷渡赴台者皆為壯漢,而定居者之後人皆屬混血。嘉慶十六年至道光十八年雖開放禁令,但因台灣民生艱苦,實際前往定居之移民有限,此時漢人不到二十萬。餘者生番(高山族)和熟番(平埔族)為八與十一之比,而後者皆被賜漢姓和族譜。
這件公案,一直被中國人視為禁忌。如今應該很容易經由Y色染色體的比對,而真相可望大白了。希望金力與宿兵,能優先考慮台灣的人群之研究,不應只限於高山族。中國人之「台灣為中國固有領土」和「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認知一經顛覆,中共可望被迫重新調整對台之策略,而有助於台海兩岸之和平。
曹恆平

wee-yong said...

Dear Mr. Tsao,
Thank you for your replying on this topic. Sorry I am writing in English because my Chinese typing is very slow.
Yes, 秦的台語發音is Zin2, 晉is Zin5. Because I am not that good in 台語, I can't figure out which one is more 濁音.
About you mixed-blood opinion, I think it is pretty much true in southern China. The descendants of 百越 cannot just disappear but are mixed in local people. I don't know the percentages.
I am not familiar with Taiwanese situation. In my Cantonese topic, I did write below statement, Hopefully it is quite true:
語言學家認爲古百越語與“南島語”, 同屬於粘著型語系, 有着親緣關係, 而南島語的發源地在台灣。 於大約6000年前, 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到台灣,大約5000年前,才開始從台灣南下擴散。嶺南土著自古以來, 就跟東南亞及南太平洋各島嶼有着較爲密切的交往。
I don't think nowadays people care about this mixed-blood problem and its political influence. You brought out 兩岸 issue which may be sensitive for them to pass your topic to 師大alumni. This is just my private opinion.
Have a good day,

Anonymous said...

上述comment中,Wee-yong提及於大約6000年前,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到台灣,.....。
疑問:台東八仙洞長濱文化遺址已有8000年以上的時間,這明顯與上述論點不符合。

wee-yong said...

I checked out 台東八仙洞長濱文化遺址.
長濱文化的年代最早可以推到距今約3萬年以上, 一直持續到距今5000年前後忽然消失,而且與以後普遍發現於台灣全島的各史前文化層之間,找不到可以連繫的關係,也就是說,本島的新石器時代,乃至金屬器時代的文化,並不是從長濱文化逐步演變發展出來的。
The inferring 南島民族是由亞洲大陸到台灣 is based upon languages (南島語) and genetics (單倍群 O1 型).